“不追求便宜的项目要的是好项目”:揭秘创投评审的评判标准丨HiShorts!报道

来源于:小九直播APP下载 日期:2024-04-25 11:00:56 浏览:15次

  “你的剧本写跑题了。我说得比较直接,代表我喜欢你的项目,不然我可以用极其委婉的方式鼓励你。”

  在2022HiShorts!厦门短片周创投上,对项目提出一番犀利意见后,评审赵天宇直白而恳切地以此言做结。

  这正是本次创投中,评审点评项目时的常态。一方面,评审们看似毫不留情,一针见血地指明项目的诸多硬伤;另一方面,他们也在真心实意地为创作者着想,不吝提供可以落地的实际帮助,每条建议细细琢磨,也都令人受益匪浅。

  本次HiShorts!请到的创投评审,都是行业内的资深大拿级人物。国际著名纪录片导演范立欣,梦将军影业制片人贺斌,qq视频副总编辑李伦,福莱魔石电影负责人王潇潇,著名导演赵天宇,五位专业能力极其过硬的评审齐聚一堂,令本次创投的评审点评环节字字珠玑。

  从评审的角度,会从哪几个方面对项目提出建议?在提案时,创作者应该做好哪些准备?评审怎么样看待一些项目的高预算?创投对于创作者有哪些实际价值?针对这些话题,骨朵与范立欣、贺斌、王潇潇、赵天宇四位评审展开了深度对话。

  本届HiShorts!创投依然分为纪录、动画、剧情三大单元,跨界和多元,是王潇潇对本次创投项目气质的第一观感。而这也正是其他几位评审希望在创投看到的状态,“无论项目成熟与否,都各有各的价值,创投的意义就是百花齐放。”贺斌说。

  因此,在创投上看到具有潜力的新生代创作者时,评审们都愿意倾尽全力给予帮助。赵天宇表示,“我希望能发现发光的、原创的种子,它虽然有一些问题,但有非凡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腔调。假如发现这样的种子,我们会帮它朝正确方向走,找到正确方法做,让它能长成一棵大树。”

  但赵天宇也直言,遗憾的是,不少创作者在来到创投时,并没想明白自己的项目,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。在本次创投上,他最常向创作者提出的问题是,“你到底想拍什么?你为何需要拍这部戏?”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理应是一个项目的立身之本,但许多创作者的回答却充满犹疑。

  赵天宇认为,许多项目是从创作者的一些直觉生发而来,这就导致三种常见的问题。其一,创作者想表达的主题特别多,却没有将重要的事情说透,常常舍本逐末。其二,在将直觉转化为故事的过程中,创作者会陷在技巧中,却反倒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。其三,创作者从其他文艺作品中得到滋养后,大量借鉴其中的情节、桥段。“这些是创投上最不需要看到的,但也是最常常看到的。”

  此外,在上一篇创投报道《》中,骨朵也提及,剧情单元的一些项目,试图在保有一定作者特质的同时,又兼顾类型表达,具备商业性,但却导致整个项目的定位有些模糊,成为评审们重点批评的对象。几位评审都表示,在类型化和作者表达之间徘徊犹豫,是目前国内创投中,很大一部分项目都存在的问题。

  王潇潇直言,“大家总想在第一部就既要业内都喜欢的高口碑,又要更多大众也看到,又想把自己的技巧、感受全都放进去。但电影一直是做减法,因为它容量真的很有限,只能在一种风格做到极致。只有每个选择都做到准确,最后项目才能准确。”

  本次创投上,许多拿不准方向的创作者,在举出项目对标的影片时,要么在对比类型上出现了很大偏差,要么一味追捧既往成功案例,却忽视了自己项目本身的气质。

  在对此提出建议时,王潇潇希望能够通过给创作者提供更准确的对标片,修正他们在项目认知上的误区。“对标影片一定别对标那么多,你对标一些大师已经拍过的东西,你也拍不过他们,当代性、社会性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说,才是更重要的。”

  内容层面之外,范立欣表示,评审也会指出创作者在提案表达时需要精进的地方。“项目中存在的缺憾之处,是创作者没想到,还是提案时表达出了问题?如果是后者,那就是提案没有做好。”

  范立欣曾在国内外诸多创投中担任过评审,许多成熟的创投,会在正式举办前几个月,就开始对创作者进行多轮培训,令他印象深刻。

  “如何在十几分钟有限的提案时间里,高效地完成表达,这是需要训练的。一个成熟的创投提案,稿子、片花都要修改很多轮,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发言,导师、同场的创作者都会给你指出问题,你再回去修改,这样的一个过程非常有价值。”

  范立欣直言,“如果项目本身很棒,但表达不好,就太遗憾了。创作者得对项目烂熟于心,提案时表达结构要清晰,每个板块的长短要拿捏好。要站到评审的角度去想,我们在什么时间点想听到什么,就跟剪辑影片是一样的。”

  借此机会,范立欣为创作者提供了几个可供真实的操作的建议。“第一,绝对不能拿本照着念,这是大忌;第二,开头不能太慢,不要花太多时间自我介绍和讲述项目缘起,因为评委们最想听的还是你的故事本身;第三,不要在现场花很多时间辩解评审的问题,这样既失去了倾听不同声音的机会,也给人留下不必要的印象。你可以回头慢慢分析评审意见有没有道理,但在台上,你可以以倾听和感谢为主,这样至少让人感觉到,你是一个开放和能沟通的创作者。”

  评审在听取创作者进行提案时,观察的不止是项目,也是创作者的为人,这也是其他几位评审的共同观点。贺斌就表示,“在创投上,我们既看重项目这种短期价值,也看重创作者的长期价值。创作者为人处事的方式,其实非常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未来的结果,也决定了我们能和创作者合作走多远。”

  王潇潇也认为,创作者应该在创投中多展示一些自己的个性和能力。“没必要讲太多我们已从你上交材料中得到的信息,我更想听到的是,你展示一些我还不了解的个人特质、技能。如果来这一趟只是照着PPT念,那就太可惜了。”

  在上一篇创投报道中,骨朵已经讲述了本届创投上,一些项目因为预算较高,与实际体量不够匹配,在评审中引发的巨大争议。

  赵天宇对骨朵表示,“有的预算是缜密的,有的其实是胡写的,或者说其实年轻的创作者,他的团队没能力去做出精确的预算,所以有些预算看上去就显得稚嫩可笑。”

  范立欣也认为,“创作者如果有条件的话,必须去做足够深入详细的市场调查与研究,或者请教身边的专业技术人员,拿出一个合理的制作预算。因为如果故事所匹配的预算和市场规律相去甚远,不光会被质疑预算的合理性,更会让人怀疑创作者对项目全局的认知是否准确。”

  制片人出身的贺斌,则尤其看重创作者提出的预算与项目实际潜力的匹配程度。他直言,创投上的大部分年轻创作者,对市场的认知都有偏差。但资方非常看重的一点,正是对项目价值的精准判断。

  “盈利,是现在行业所有公司必然要考量的问题。前几年资本热潮的时候,机会相对多一点,现在不是机会少了,而是(找到)机会的难度慢慢的升高了,这就要求大家,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知。”

  因此贺斌也坦承,“对于商业性项目而言,我们为了更好的提高市场精准度,会和其他兄弟公司从市场、发行、宣传营销等不同维度,去进行交叉判断。我们并不追求便宜的项目,我们要的是好项目。只要你足够好,达到相应的标准,新导演的电影拍几千万也能的。

  另外我们也会容纳一些非常作者性的项目,我们大家都希望为保有创作的多样性和探索性等等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但作者向有作者向的打法,比如合理的预算,更有控制力的制作,更多的发行渠道,更多维度的价值挖掘等等。”

  赵天宇同样强调,创作者在给出预算时应当足够精确。“预算我们理解为,导演想要多少钱。但投资人自己会算,你说想要1600万,投资人说我认为给你1000万就够了,还不如一开始就尽量算精确一些会更好。”

  此外,赵天宇认为,创作者不要拿太贵的项目来创投,而是要拿跟自己匹配的项目。“项目的制片人必须不仅能判断要花多少钱,更要会判断能拉来多少钱。”

  除了预算问题之外,一些创作者也在提案时,提及了对项目未来发行的考量。贺斌表示,创作者有这方面的考量,是成熟度的体现。但诸如何时定档,卖到哪些流媒体之类的事宜,在项目甚至还未成形之时就贸然提出,显然又是有些想当然的。“创作者在前端有好的表现,才能带来后端的可能性。”

  提到发行,就必须提项目在国内公开发行时必然面临的审查。被问及在创投上评估项目时,是否会考虑未来的审查因素,几位评审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。

  但贺斌也表示,创作者不应该在创作之初就过多考虑审查。“归根结底还是先完成好作品。其实审查有很大弹性空间,大部分项目并不至于完全过不去。但是很多创作者反而因为考虑审查,没有把故事做透,这是蛮可惜的。”

  范立欣也认为,“换个方式看,创作中的各种限制,其实都是在逼你找到新的角度、新的观点,让你去思考怎么样用更创造性的方法,尽可能把边界往前推,但又能与观众顺利见面。”

  提到创投对创作者的实际帮助时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,就是奖金。但几位评审都认为,除非是超低成本的项目,否则最多数十万的奖金,并不可以真正让一部电影马上启动,这也并非创投奖金的意义。

  赵天宇表示,“创投的奖金其实更像是一笔鼓励金,意义上以给予创作者信心为主。这笔钱可能更多补助的是创作者的差旅、住宿、准备提案的一些费用。”

  那么,创投能真正给予创作者哪些帮助呢?赵天宇认为,“只有创投这样一个平台,能让年轻创作者有机会,让业内的评委、听众,都耐心听你展示你的构想。所以在创投上最大的收获不是鼓励金,而是这样的平台本身。电影是一种到达的艺术,而创投就是最初向专业评审、听众的一次到达。”

  听取和学习业内资深评审们的意见,显然也是创投为创作者带来的帮助之一。范立欣就指出,本次创投中的一个项目,他以前在其他创投上也评审过,但通过不断地在创投中磨炼,接受评审们的指点,项目一直能有所成长。

  创投本身也是一种逼迫创作者不断成熟的,正向的压力。范立欣认为,“创作者开始做一个项目之前,先要给自己设置好想参加哪个创投。这样就能够准确的通过截止时间,倒推自己的创作进度表,有一些紧迫感。这种紧迫感能强迫你把创作设计得更精进,这是一种反哺。”

  参加创投,自然也能为项目提升在业内的曝光度。贺斌表示,“创投是我们公司获取项目的一个重要渠道,一次创投,我们就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深度地看到十几二十个项目。”

  因此,范立欣建议,创作者应该多在各个创投上亮相。“对于频繁来到创投的项目,最多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是,你为什么还没做出来?是导演能力有问题吗,还是没钱或者没资源?但起码大家在关注你。如果确实你自己能力不够,大家听完走了,你也没什么损失。若不是你的问题,大家可能就会来帮你。多去创投,起码能增加业内对你和你项目的认知。”

  不过,创作者多去创投的前提,一定是先把项目打磨好。但也有人表达了对创作者多去创投,导致各大创投上的项目雷同度慢慢的升高的担忧。

  在论坛“电影节创投到底有没有用”中,HiShorts!厦门短片周总策划王小曼就认为,一部分青年导演频繁出入创投,但一直不出成果,是一种沽名钓誉。“创投变成了一种走秀,现在创投很多,但真正在创投上亮相过的项目,成片率还是很低。”

  此外,通过走访一些国外著名电影节的创投,王小曼发现,“创投在世界电影节的板块,属于电影市场。有市场就要有供需搭配,有片子和发行方的交易,并且把创投作为将生产力和资方嫁接在一起的桥梁。但这方面,中国的电影节做得还不是很好。”

  因此,如何提升创作者与出品方、发行方在创投上对接的效率和精度,是王小曼认为国内电影节创投下一步要考虑的重要课题。归根结底,创投是为扶持新生代创作者而服务的,只有真正能给予创作者实际的帮助,创投才有其存在的价值。

版权所有©2015 小九直播APP下载 沪ICP备13035928号-3